close

TIFA和我的「精彩十光

 

@文 鄭宜芳

 

又是繁花盛開、櫻花炸裂的時節,在春陽的撫慰中一年一度的TIFA拉開了序幕,也代表每週向兩廳院劇場或音樂廳報到、打卡日子的到來。2018的TIFA十歲了,十年,發生與累積並存,適合回望過去,檢視其中,再次昂首闊步。作為觀眾的我,TIFA給予的餵養當代與經典兼具,看到教科書裡的經典,也在當代作品裡得到刺激與啟發,在不懂中打開視野再次學習,在看懂中重新思考當中的意義。於我而言,TIFA是個重要的節慶,無論精神或經濟(包票和荷包是一體啊!),總是期待每年的主題或策展方向,不同的製作模式,不同領域的合作火花。

 

當代舞蹈的引介或製作向來是TIFA的重點之一,這些年陸續引介了梅田宏明、法國卡菲舞團、侯非胥‧謝克特、西迪‧拉比等編舞家或舞團。今年的開幕之作《愛與痛的練習曲》(Betroffenheit)亦是一部令人深思與印象深刻的作品,由編舞家克莉絲朵‧派特(Crystal Pite)和劇作家強納森‧楊(Jonathon Young)共同創作。Betroffenheit一詞在德文中意為「一種巨大、震懾、受挫、驚愕、創傷而迷惑的狀態」,這個字精準地指出作品所呈現的內容,「當生命因遭受巨大的苦難而處於折磨/拯救的循環中,生命仍將展開溫柔的一面。」這是創作者之一強納森‧楊的親身經歷,他在2009年親眼目暏女兒被吞噬於熊熊大火卻束手無策,面對生命中突如其來的巨大衝擊,當中的痛苦實是難以想像。如何面對痛苦並將之淬鍊成為藝術作品是當初買票的原因。

 

雖然取材真實事件然而整個作品並不耽溺於自身的苦難,反而將文字的功能削減至最弱,由舞蹈肢體展現內心深處的黑暗與脆弱,在事件當下的自我責難和無所適從,在震驚之餘所產生的自我嘲諷、疏離等荒謬、迷惘之情緒,乃至逐步走向外界的復原,幽微細密卻又不忘在黑暗的裂隙中投下一盞光亮,甚至小丑一角的亦正亦邪,亦莊亦諧總讓人聯結到內心正反兩派的聲音。如何將自身的苦難萃取提煉再化約成具某種程度的普世性經驗的指涉並非是件容易的事,且面對他人的苦難是否真能感同身受,也是有所疑問的,畢竟「愛與痛」是如此獨一無二,而我們終究也只能在自身的有限裡搜尋著類似經驗。

 

世界音樂的範疇亦是TIFA的重點,來自世界各國承載不同文化傳統/記憶的音樂、樂器在當代舞台的風貌,擴展了我對音樂的視野與思索,猶記得2013年以色列變色龍擊樂二重奏(Salamandrum)帶來的震撼,驚豔於他們對各種音樂類型的掌握與自由度,更開啟對手碟(handpan)的認識。今年來自韓國的李裪室內樂團則讓聽眾在80分鐘內見證了各式韓國傳統國樂和說唱樂在現代編曲手法下的另一種面貌,精準且華麗,尤其「鐵玄琴」這部獨特的樂器,其特殊的演奏手法與聲響也打破以往對韓國絃樂器只用絲絃的認知。

 

藝術作品凝聚了他人生命中的深摯,不論是在他人的故事裡流下自己的淚,或在他國的曲調裡聽見自己的聲音,總讓人在曲終人散時留下餘韻,成為對自我生命的提點與生活日常的擴展。

 

攜手走過十年,我們都成長茁壯,下一個十年,且讓我們恣意揮灑再創「精彩十光」。

 

*文章刊登於兩廳院[藝文指南針]六月號

arrow
arrow

    精靈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